本會會員通訊於每年4月、8月、12月出刊,版權為本會所有。
第十八期通訊 台灣藝術史研究學會通訊18期(2024年8月)
本期會訊邀請施慧美教授擔任主編,以 「臺灣民間藝術的瑰寶——臺灣民間藝術的多元面向」為主題,
精心推薦了四位學有專精的學者發表:
1.賴明珠發表〈二十世紀前葉大溪木器形式的轉變〉
2.林以珞發表〈從艋舺龍山寺的立柱來探討廟宇藝術的呈現〉
3.陳美靜發表〈重探傳統彩繪:以陳壽彞傳譯民藝的方法為例〉
4.施慧美發表〈臺灣交趾陶發展的分期〉
本刊亦分享學會動態及會員動態,歡迎會員閱覽分享!
第十七期通訊 台灣藝術史研究學會通訊17期(2024年4月)
本期邀請龔詩文教授擔任主編,
以 「記憶的交織與風景的呼喚」為主題,
本期邀請輯選了三篇文章,以下按文章順序排列:
本會會員 李招瑩 〈支架/表面藝術流派的詩意轉化—女性藝術家王紫芸與裘安‧
本會理事龔詩文〈李宗仁的台灣風景畫〉、
本會會員 陳泓易〈寫信給微風、寫信給光—-洪天宇的風景畫
本刊亦分享學會動態及會員動態,歡迎會員閱覽分享!
第十六期通訊 台灣藝術史研究學會通訊_第16期(2023年12月)
本期邀請鄭政誠教授擔任主編,以「以史為『徑』:跨域美術中可為的歷史敘述與展示」為主題,輯選了五篇文章,以下按文章順序排列:
1.國立臺中教育大學美術學系助理教授劉子平〈圖像、媒材與歷史的三位一體:以「島史:湛藍圖景」的展覽實踐為例〉
2.國立中央大學文學院學士班與藝術學研究所教授謝佳娟〈投身歷史,是為了走向未來——「島史:湛藍圖景」的啟示〉
3.藝術家梁廷毓〈「斷頭河計畫」的史地感知學:走向北臺灣淺山現地的藝術——展演、行動及其寫作實踐〉
4.本會理事(臺南市美術館研究典藏部主任)余青勳〈翁崑德日記中的自我建構〉
5.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專班研究生高珠容〈「多管閒事」的藝術家李梅樹:以其事功與子嗣言說為考察中心〉
本刊亦分享學會動態及會員動態,歡迎會員閱覽分享!
第十五期通訊 台灣藝術史研究學會通訊_第15期(2023年8月)
本期邀請胡懿勳教授擔任主編,以「台灣雕塑創作的三種類型與脈絡」為主題,輯選了三篇文章,以下按文章順序排列:本會理事施慧美〈談臺灣交趾陶洪派始祖洪坤福〉、本會理事龔詩文〈楊英風的太魯閣山水雕塑〉、本會常務監事胡懿勳〈黎志文的鋼鐵雕塑創作理路–東和鋼鐵系列作品評析〉。本刊亦分享學會動態及會員動態,歡迎會員閱覽分享!
第十四期通訊 台灣藝術史研究學會通訊_第14期(2023年4月)
本期邀請董維琇教授擔任主編,以「地方知識」為主題,輯選了四篇文章,以下按文章順序排列:台南美術館研究典藏組余青勳主任〈臺灣人文風景印記〉、會員鄭勝華教授〈大地•採集者─兼談曾琬婷「植織履」個展〉、文藻外語大學通識教育中心人文組郭家勳助理教授〈想像的凝視:臺灣當代美術館「返魅」的轉向〉、國立中興大學台灣人文創新學士學位學程洪鈞元教授〈藝術進駐與地方性的關係層疊以蕭壠國際藝術村為例〉。本刊亦分享學會動態及會員動態,歡迎會員閱覽分享!
第十三期通訊 台灣藝術史研究學會通訊_第13期(2022年12月)
本期邀請邱琳婷秘書長擔任主編,以「藝術與觀光」為主題,輯選了五篇文章(按文章順序排列),包括國立台灣美術館廖仁義館長〈藝術博物館與文化觀光〉、廖新田榮譽理事長〈史博館‧活博館〉、白適銘常務理事〈「迴‧游—尋找再棲地與物質記憶」策展論述〉、榮譽會員謝忠恆副教授〈海岸偏鄉曙光再生:復興部落文化創生與創新經營機制之分享〉、會員林振莖研究員〈最佳「藝」援團:日治時期臺中知識份子在美術運動中的文化參與〉。本刊亦分享學會動態及會員動態,歡迎會員閱覽分享!
第十二期通訊 台灣藝術史研究學會通訊_第12期(2022年8月)
本期邀請李思賢理事擔任主編,以「書藝的當代面向」為主題,輯選了三篇文章(以下按文章順序排列),包括本會黃智陽理事長〈書法的臨摹與現代性轉化〉、國立臺南大學國語文學系林俊臣助理教授〈復古與維新——當代書法發展的弔詭〉(李思賢主編本次特邀)、本會李思賢理事〈書法的另一種形態與方法論的建立——以意象書法家陳世憲為例〉。
本刊亦紀錄第三屆學會理監事選舉過程、分享學會動態及會員動態,今年12月假國立台灣美術館共同舉辦「在地與多元的文化論證」學術研討會,屆時敬請會員多加關注並參與活動!
第十一期通訊 台灣藝術史研究學會通訊_第11期(2021年12月)
本期邀請姜麗華理事擔任主編,以「女性藝術家翻轉身體的內囿性」為主題,輯選了四篇文章(以下按文章順序排列),包括本會本會會員陳明惠副教授〈擬皮層與數位女性主義:林珮淳2020年《夏娃克隆系列》〉、會員邱琳婷兼任助理教授〈誰在中心?──林珮淳的《夏娃克隆》與達文西的《維特魯威人》〉、會員呂筱渝博士〈母職的煉金術:汪曉青攝影作品析論〉、理事余青勳主任〈聆聽「她」的聲音:論洪素珍〈世間女子(高雄篇)〉作品中的女性主體性〉。本刊亦回顧學會於2021年的成果、分享學會動態及會員動態。
第十期通訊 台灣藝術史研究學會通訊_第10期(2021年4月)
本期邀請本會余青勳理事擔任主編,以「全球化視角下的臺灣藝術史研究」為主題,輯選了三篇文章,分別是本會榮譽理事長廖新田〈陳澄波藝術中的摩登迷戀〉、會員邱琳婷博士〈廖繼春繪畫中本土語彙的意涵〉、會員陳美靜博士候選人〈穹蒼之下、地土之上:重讀「洪通」的鄉土與地方〉。同時,彙整學會近期活動動態及會員訊息,本年學會重點活動為甫獲文化部經費補助之「台灣戰後美術(1945-1987)地景政治調查研究暨學術推廣計畫」,以及將於7月假國立台灣美術館共同舉辦「美術館中的美術史:群眾・知識的全球化流動」年度學術研討會,誠為本會近年推動戰後美術研究以及擴充跨域合作之重要成果展現,屆時敬請會員多加關注並參與支持!
第九期通訊 台灣藝術史研究學會通訊_第9期(2019年8月)
本期邀請本會劉碧旭監事擔任主編,以「藝術家的身分認同與藝術史的呈現」為主題,輯選了三篇文章,包括了白適銘理事長〈 台灣近現代美術中的「世界」關與現代文化論述 〉」、賴明珠常務理事〈 女性藝術家的角色定位與社會的限制—談一九三○、四○年代樹林黃氏姊妹的繪畫活動 〉 、廖仁義常務理事〈 從顛覆真實到創造真實:解嚴以後的臺灣當代藝術 〉。本刊亦回顧學會三年的成果、分享學會動態及會員動態。
第八期通訊 台灣藝術史研究學會通訊_第8期(2019年4月)
本期邀請本會廖仁義常務理事擔任主編,以「藝術史反思與展示實踐」為主題,輯選了四篇文章,包括了白適銘理事長〈走向自由體制的文化內視——談八○年代台灣美術的脫體制現象及街頭精神〉」、廖新田榮譽理事〈把台灣美術史的危機當作是轉機和契機〉、廖仁義常務理事〈擁抱他者,溫暖自我:2019年馬來西亞國家美術館廖修平回顧展〉與賴明珠常務理事〈戀火‧再生——趙世傳繪畫語彙的探索〉。本刊亦回顧學會三年的成果、分享學會動態及會員動態。
第七期通訊 台灣藝術史研究學會通訊_第7期(2018年12月)
本期邀請本會林以珞監事擔任主編,以「重建臺灣戰後雕塑史」為主題,輯選了三篇關於臺灣戰後雕塑發展的相關的文章,包括了施慧美〈國立臺灣藝術大學雕塑家群像—以臺藝大校園雕塑作品為例〉」、林振莖〈臺灣現代雕塑的先鋒團體──「五行雕塑小集」的發展與貢獻〉、孫永貞〈反思雕塑的抽象性――戰後臺灣抽象雕塑概況〉。本期特別邀請收錄獨立策展人胡永芬<全台灣只熱中做當代藝術,這樣好嗎?>一文,點醒說明台灣藝術史研究的重要。本刊亦回顧了2018年學會完成的重大任務、分享學會動態及會員專書。
第六期通訊 台灣藝術史研究學會通訊_第6期(2018年8月)
本期邀請本會莊育振理事擔任主編,以「虛實之間—台灣雕塑藝術的轉折 」為題,輯選了三篇關於台灣雕塑藝術相關的研究論文,第一篇為張乃予〈2018年台中藝術博覽會-延著臺中市找尋藝術家的步履,沿途欣賞雕塑之美麗風景〉。第二篇為胡惠鈞〈「勢」的結構:家庭身體視域下的陳夏雨(1917-2000)創作主體價值〉。第三篇為施慧美〈白色恐怖時代下的雕塑—蒲添生〉。 會訊中簡要分享學會與會員動態,及介紹台灣藝術史相關專書與會員專書。
第五期通訊 台灣藝術史研究學會通訊_第5期(2018年4月)
本期邀請本會施慧美理事擔任主編,以「臺灣民間藝術的今昔」為題,選錄林會承會員、賴明珠理事、李長蔚學者、施慧美理事等四篇研究論文與訪談錄。其中包括了林會承〈台灣家屋的演變〉、賴明珠〈十九至二十世紀初期大溪木器原型的探討〉、李長蔚〈古建築捲棚之演變與發展初探〉,此外,為理解台灣民間藝術的來龍去脈,主編特別訪問了台灣民間藝術蒐藏與研究學者-施翠峰,進行了一場台灣民間藝術的對話,將訪談內容整理成文稿-〈施翠峰教授訪談錄〉。訪談內容包括台灣民間藝術的來源,發展情況、範疇、特點、傳承、題材運用、欣賞與未來發展等等。可視為對台灣民間藝術的入門認識。
第四期通訊 台灣藝術史研究學會通訊_第4期(2017年12月)
本期邀請本會陳曼華理事擔任主編,以「多樣的研究取徑」為題,選錄陳曼華理事、陳美靜會員、林振莖常務理事等三篇研究論文。臺灣藝術史的書寫自戰後的1950年代開始出現,至今約六十年,雖尚屬於相當稚齡的研究領域,但研究者們努力透過不同的取徑,梳理並詮釋臺灣藝術中的人事物,嘗試更理解臺灣這片土地。
第三期通訊 台灣藝術史研究學會通訊_第3期(2017年8月)
本次研討會各自專題予以深入探討,且注意到文化多元性之中複雜的系譜問題而加以剖析,並非只描述表面的現象或僅關注於單一論題。例如,本期通訊轉載的張省卿會員於研討會發表的〈日治時期臺北城中新區歷史主義建築群之佈置〉一文,不僅探討日治時期臺北城中重要建築的設計與規劃,更延伸論及德式都市規劃與建築風格的影響,因為當時許多建築師或因留學或因師承而帶有德國的影響。本期通訊轉載的第二篇論文,亦出自本會主辦的研討會,即殷寶寧會員發表的〈國族主義與現代化雙重夾擊下的臺灣當代建築實踐:修澤蘭建築師作品個案研究〉。
本會舉辦的首次研討會,可謂成果豐碩,各篇論文亦十分精彩,本期通訊僅就「多元性之系譜」的主題,掇選數篇。最後轉載一篇非學術性的文章。為紀念前輩藝術家張義雄於去年2016年5月27日逝世,會員盛鎧特別撰寫〈執著、叛逆和同理心:張義雄的藝術與傳奇〉專文,發表於《藝術家》雜誌498期2016年11月號。
第二期通訊 台灣藝術史研究學會通訊_第2期(2017年4月)
本期廖理事長於序言中感謝團隊、理監事與國內外會員的支持,以及大家對台灣藝術史的關心,使得本學走得這麼有勁,致今成果又豐碩。並邀請賴明珠理事擔任主編,以「地方美術的競逐」為題,選錄本會廖新田理事長、白適銘秘書長、盛鎧會員共三位所發表的文章,藉以闡述臺灣的地方∕鄉土藝術從二十世紀初至1970年代晚期,被「外來者」與「本土住民」競相建構、爭奪與形塑的歷程。此外,會訊中簡要記錄學會活動與參訪等動態,並介紹台灣藝術史相關專書。
第一期通訊 台灣藝術史研究學會通訊_第1期(2016年8月)
以「台灣藝術史研究學