會訊(更新至第11期)

本會會員通訊於每年4月、8月、12月出刊,版權為本會所有。

第一期通訊 台灣藝術史研究學會通訊_第1期(2016年8月)

以「台灣藝術史研究學的展望與挑戰」為題,簡要記錄了學自成立以來的點點滴滴,其中也轉載篇賴教授惠賜的策展專文與員分享。我們希望這份通有助於所有員朋友更加瞭解學近況,也待未來吸引廣泛多元的參與,並發揮更加積極的溝通聯繫作用。

第二期通訊  台灣藝術史研究學會通訊_第2期(2017年4月)

本期廖理事長於序言中感謝團隊、理監事與國內外會員的支持,以及大家對台灣藝術史的關心,使得本學走得這麼有勁,致今成果又豐碩。並邀請賴明珠理事擔任主編,以「地方美術的競逐」為題,選錄本會廖新田理事長、白適銘秘書長、盛鎧會員共三位所發表的文章,藉以闡述臺灣的地方∕鄉土藝術從二十世紀初至1970年代晚期,被「外來者」與「本土住民」競相建構、爭奪與形塑的歷程。此外,會訊中簡要記錄學會活動與參訪等動態,並介紹台灣藝術史相關專書。

第三期通訊  台灣藝術史研究學會通訊_第3期(2017年8月)

本次研討會各自專題予以深入探討,且注意到文化多元性之中複雜的系譜問題而加以剖析,並非只描述表面的現象或僅關注於單一論題。例如,本期通訊轉載的張省卿會員於研討會發表的〈日治時期臺北城中新區歷史主義建築群之佈置〉一文,不僅探討日治時期臺北城中重要建築的設計與規劃,更延伸論及德式都市規劃與建築風格的影響,因為當時許多建築師或因留學或因師承而帶有德國的影響。本期通訊轉載的第二篇論文,亦出自本會主辦的研討會,即殷寶寧會員發表的〈國族主義與現代化雙重夾擊下的臺灣當代建築實踐:修澤蘭建築師作品個案研究〉。

本會舉辦的首次研討會,可謂成果豐碩,各篇論文亦十分精彩,本期通訊僅就「多元性之系譜」的主題,掇選數篇。最後轉載一篇非學術性的文章。為紀念前輩藝術家張義雄於去年2016年5月27日逝世,會員盛鎧特別撰寫〈執著、叛逆和同理心:張義雄的藝術與傳奇〉專文,發表於《藝術家》雜誌498期2016年11月號。

本期邀請本會陳曼華理事擔任主編,以「多樣的研究取徑」為題,選錄陳曼華理事、陳美靜會員、林振莖常務理事等三篇研究論文。臺灣藝術史的書寫自戰後的1950年代開始出現,至今約六十年,雖尚屬於相當稚齡的研究領域,但研究者們努力透過不同的取徑,梳理並詮釋臺灣藝術中的人事物,嘗試更理解臺灣這片土地。

第五期通訊 台灣藝術史研究學會通訊_第5期(2018年4月)
邀請本施慧美理事擔任主編,以「臺灣民間藝術的今昔」為題,選錄林員、賴明珠理事、李長蔚學者、施慧美理事等四篇研究論文與訪談錄。其中包括了林承〈台灣家屋的演變〉、賴明珠〈十九至二十世紀初大溪木器原型的探討〉、李長蔚〈古建築捲棚之演變與發展初探〉,此外,為理解台灣民間藝術的來龍去脈,主編特別訪問了台灣民間藝術蒐藏與研究學者-施翠峰,進行了一場台灣民間藝術的對話,將訪談內容整理成文稿-〈施翠峰教授訪談錄〉。訪談內容包括台灣民間藝術的來源,發展情況、範疇、特點、傳承、題材運用、欣賞與未來發展等等。可視為對台灣民間藝術的入門認識。

第六期通訊 台灣藝術史研究學會通訊_第6期(2018年8月)
本期邀請本會莊育振理事擔任主編,以「虛實之間—台灣雕塑藝術的轉折 」為題,輯選了三篇關於台灣雕塑藝術相關的研究論文,第一篇為張乃予〈2018年台中藝術博覽會-延著臺中市找尋藝術家的步履,沿途欣賞雕塑之美麗風景〉。第二篇為胡惠鈞〈「勢」的結構:家庭身體視域下的陳夏雨(1917-2000)創作主體價值〉。第三篇為施慧美〈白色恐怖時代下的雕塑—蒲添生〉。 會訊中簡要分享學會與會員動態,及介紹台灣藝術史相關專書與會員專書。

第七期通訊  台灣藝術史研究學會通訊_第7期(2018年12月)

本期邀請本會林以珞監事擔任主編,以「重建臺灣戰後雕塑史」為主題,輯選了三篇關於臺灣戰後雕塑發展的相關的文章,包括了施慧美〈國立臺灣藝術大學雕塑家群像—以臺藝大校園雕塑作品為例〉」、林振莖〈臺灣現代雕塑的先鋒團體──「五行雕塑小集」的發展與貢獻〉、孫永貞〈反思雕塑的抽象性――戰後臺灣抽象雕塑概況〉。本期特別邀請收錄獨立策展人胡永芬<全台灣只熱中做當代藝術,這樣好嗎?>一文,點醒說明台灣藝術史研究的重要。本刊亦回顧了2018年學會完成的重大任務、分享學會動態及會員專書。

第八期通訊  台灣藝術史研究學會通訊_第8期(2019年4月)

邀請本廖仁義常務理事擔任主編,以「藝術史反思與展示實踐」為主題,輯選了四篇文章,包括了白適銘理事長〈走向自由體制的文化內視——談年代台灣美術的脫體制現象及街頭精神〉」、廖新田榮譽理事〈把台灣美術史的危機當作是轉機和契機〉、廖仁義常務理事〈擁抱他者,溫暖自我:2019年馬來西亞國家美術館廖修平回顧展〉與賴明珠常務理事〈戀火‧再生——趙世傳繪畫語彙的探索〉。本刊亦回顧學三年的成果、分享學動態及員動態。  

第九期通訊  台灣藝術史研究學會通訊_第9期(2019年8月)

本期邀請本會劉碧旭監事擔任主編,以「藝術家的身分認同與藝術史的呈現」為主題,輯選了三篇文章,包括了白適銘理事長〈 台灣近現代美術中的「世界」關與現代文化論述    〉」、賴明珠常務理事〈 女性藝術家的角色定位與社會的限制—談一九三○、四○年代樹林黃氏姊妹的繪畫活動    〉 、廖仁義常務理事〈 從顛覆真實到創造真實:解嚴以後的臺灣當代藝術    〉。本刊亦回顧學會三年的成果、分享學會動態及會員動態。

第十期通訊  台灣藝術史研究學會通訊_第10期(2021年4月)

本期邀請本會余青勳理事擔任主編,以「全球化視角下的臺灣藝術史研究」為主題,輯選了三篇文章,分別是本會榮譽理事長廖新田〈陳澄波藝術中的摩登迷戀〉、會員邱琳婷博士〈廖繼春繪畫中本土語彙的意涵〉、會員陳美靜博士候選人〈穹蒼之下、地土之上:重讀「洪通」的鄉土與地方〉。同時,彙整學會近期活動動態及會員訊息,本年學會重點活動為甫獲文化部經費補助之「台灣戰後美術(1945-1987)地景政治調查研究暨學術推廣計畫」,以及將於7月假國立台灣美術館共同舉辦「美術館中的美術史:群眾・知識的全球化流動」年度學術研討會,誠為本會近年推動戰後美術研究以及擴充跨域合作之重要成果展現,屆時敬請會員多加關注並參與支持!
本期邀請姜麗華理事擔任主編,以「女性藝術家翻轉身體的內囿性」為主題,輯選了四篇文章(以下按文章順序排列),包括本會本會會員陳明惠副教授〈擬皮層與數位女性主義:林珮淳2020年《夏娃克隆系列》〉、會員邱琳婷兼任助理教授〈誰在中心?──林珮淳的《夏娃克隆》與達文西的《維特魯威人》〉、會員呂筱渝博士〈母職的煉金術:汪曉青攝影作品析論〉、理事余青勳主任〈聆聽「她」的聲音:論洪素珍〈世間女子(高雄篇)〉作品中的女性主體性〉。本刊亦回顧學會於2021年的成果、分享學會動態及會員動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