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會會員通訊於每年4月、8月、12月出刊,版權為本會所有。
第一期通訊 台灣藝術史研究學會通訊_第1期(2016年8月)
以「台灣藝術史研究學
第二期通訊 台灣藝術史研究學會通訊_第2期(2017年4月)
本期廖理事長於序言中感謝團隊、理監事與國內外會員的支持,以及大家對台灣藝術史的關心,使得本學走得這麼有勁,致今成果又豐碩。並邀請賴明珠理事擔任主編,以「地方美術的競逐」為題,選錄本會廖新田理事長、白適銘秘書長、盛鎧會員共三位所發表的文章,藉以闡述臺灣的地方∕鄉土藝術從二十世紀初至1970年代晚期,被「外來者」與「本土住民」競相建構、爭奪與形塑的歷程。此外,會訊中簡要記錄學會活動與參訪等動態,並介紹台灣藝術史相關專書。
第三期通訊 台灣藝術史研究學會通訊_第3期(2017年8月)
本次研討會各自專題予以深入探討,且注意到文化多元性之中複雜的系譜問題而加以剖析,並非只描述表面的現象或僅關注於單一論題。例如,本期通訊轉載的張省卿會員於研討會發表的〈日治時期臺北城中新區歷史主義建築群之佈置〉一文,不僅探討日治時期臺北城中重要建築的設計與規劃,更延伸論及德式都市規劃與建築風格的影響,因為當時許多建築師或因留學或因師承而帶有德國的影響。本期通訊轉載的第二篇論文,亦出自本會主辦的研討會,即殷寶寧會員發表的〈國族主義與現代化雙重夾擊下的臺灣當代建築實踐:修澤蘭建築師作品個案研究〉。
本會舉辦的首次研討會,可謂成果豐碩,各篇論文亦十分精彩,本期通訊僅就「多元性之系譜」的主題,掇選數篇。最後轉載一篇非學術性的文章。為紀念前輩藝術家張義雄於去年2016年5月27日逝世,會員盛鎧特別撰寫〈執著、叛逆和同理心:張義雄的藝術與傳奇〉專文,發表於《藝術家》雜誌498期2016年11月號。
本期邀請本會陳曼華理事擔任主編,以「多樣的研究取徑」為題,選錄陳曼華理事、陳美靜會員、林振莖常務理事等三篇研究論文。臺灣藝術史的書寫自戰後的1950年代開始出現,至今約六十年,雖尚屬於相當稚齡的研究領域,但研究者們努力透過不同的取徑,梳理並詮釋臺灣藝術中的人事物,嘗試更理解臺灣這片土地。
第五期通訊 台灣藝術史研究學會通訊_第5期(2018年4月)
本期邀請本會施慧美理事擔任主
第六期通訊 台灣藝術史研究學會通訊_第6期(2018年8月)
本期邀請本會莊育振理事擔任主編,以「虛實之間—台灣雕塑藝術的轉折 」為題,輯選了三篇關於台灣雕塑藝術相關的研究論文,第一篇為張乃予〈2018年台中藝術博覽會-延著臺中市找尋藝術家的步履,沿途欣賞雕塑之美麗風景〉。第二篇為胡惠鈞〈「勢」的結構:家庭身體視域下的陳夏雨(1917-2000)創作主體價值〉。第三篇為施慧美〈白色恐怖時代下的雕塑—蒲添生〉。 會訊中簡要分享學會與會員動態,及介紹台灣藝術史相關專書與會員專書。
第七期通訊 台灣藝術史研究學會通訊_第7期(2018年12月)
本期邀請本會林以珞監事擔任主編,以「重建臺灣戰後雕塑史」為主題,輯選了三篇關於臺灣戰後雕塑發展的相關的文章,包括了施慧美〈國立臺灣藝術大學雕塑家群像—以臺藝大校園雕塑作品為例〉」、林振莖〈臺灣現代雕塑的先鋒團體──「五行雕塑小集」的發展與貢獻〉、孫永貞〈反思雕塑的抽象性――戰後臺灣抽象雕塑概況〉。本期特別邀請收錄獨立策展人胡永芬<全台灣只熱中做當代藝術,這樣好嗎?>一文,點醒說明台灣藝術史研究的重要。本刊亦回顧了2018年學會完成的重大任務、分享學會動態及會員專書。
第八期通訊 台灣藝術史研究學會通訊_第8期(2019年4月)
本期邀請本會廖仁義常務理事擔
第九期通訊 台灣藝術史研究學會通訊_第9期(2019年8月)
第十期通訊 台灣藝術史研究學會通訊_第10期(2021年4月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