媒體報導─搜集散落各處的磚瓦,構築台灣藝術史的家

 

2016.04.25 湃思紀
〈搜集散落各處的磚瓦,構築台灣藝術史的家〉(「吾愛台灣:昔日時光的島嶼藝事」專題報導)
採訪、撰文|李欣潔

台灣的節日多半都是沒有來由,要不就是出自些莫名其妙的來由。久而久之,也漸漸習慣不去問為什麼,只管當天是否可以藉此放假,享盡特別日子才有的美食甜頭。提起美術節,既沒有連續假期,也不像端午有粽子、中秋有月餅,除了偶而聽聞藝術學院與美術館發起的慶祝派對或優惠活動,這天又是在一樣的風平浪靜中度過。

然而上個月,以台藝大廖新田教授與師大白適銘教授為首的台灣藝術史學者,對外宣告「台灣藝術史研究學會」將於美術節這天成立,同時間也廣邀各界志同道合的人士,一同參與當天在國立歷史博物館的記者會。聽聞訊息,一方面好奇美術節對學會成員的意義,也想進一步了解學會成立的機緣以及對未來的規畫,於是特地選在美術節前夕拜訪學會理事長廖新田。

台灣藝術史需要一個家

走進廖新田位於台灣藝術大學的人文學院的辦公室,迎賓的客廳書架上,擺滿過去出版的專書,以及台灣藝術史相關的論文集和刊物。在日漸充斥追捧跟風、炒作消費的藝術世界,僅僅是稍停下來,拿起書本翻閱那些安靜無聲的藝術史書頁,讀著那些想來經過再三雕琢的字句,都有略顯違和的嫌疑。但也只有走進這些書寫藝術史的世界,才更能體會藝術與知識的雋永深刻。

廖新田稍晚進門,先是客氣地致歉,但礙於行程緊湊,又隨即開門見山地切入談論重點,分享他對學會的想法與期待,深怕遺漏任何重要內容。廖新田說,台灣藝術史學會成立的主要宗旨,是在健全台灣藝術史於海內外的學術研究交流,但也希望構築開放的溝通平台,讓任何關心臺灣藝術史的朋友,都有機會加入討論;至於學會的研究內容,則以認同台灣藝術史為主體的核心價值出發,在支持本土藝術史研究和書寫的同時,致力於推動和其他國際學界的交流與對話。

「我們很需要一個『團體』來捍衛台灣藝術史的聲音。」廖新田回憶到,去年他和同樣研究台灣藝術史的澳洲學者,一同前往中國參加國際藝術史委員會舉辦的年會。兩人聯合規劃的論壇,早在會前便得到委員會批准,然而論壇舉行前,主辦方卻又臨時告知廖新田的出席資格已遭撤換,改由中國學者代替他與澳洲學者進行對談。當時廖新田氣憤地向委員會的法籍主席詢問緣由,得到的答案卻是:「中國方面的安排,我們無權介入」。 這個經驗讓他認知到,台灣藝術史研究者從來沒有歸屬,就像沒有家的孤兒一樣,別人怎麼踢、怎麼打,也無力反抗。

在當代全球政經發展與競爭下,台灣在政治、文化與歷史地位漸趨式微,諸多國際交流場合上,也頻頻面臨各種形式的打壓。在藝術研究的場域中,即便早有不少優秀的台灣藝術史學者,默默在自己的專長領域耕耘付出,也扶植一批中生代的研究菁英,然而大時代的改變,加上知識傳播管道與平台的劇烈變革,使得今日台灣藝術史的學術研究圈,面臨前所未有的巨大斷層:「這幾乎是相當難以挽回的局面,將會衝擊未來台灣藝術史的論述能否持續發聲。」

有鑑於此,廖新田希望能夠透過台灣藝術史學會的成立,集結過去單打獨鬥的力量,同時藉由當代新媒體與網路的論述平台,重新培養、邀請優秀的後進之輩,一同投入台灣藝術史的研究行列。作為一名曾遭國際學界打壓的受害者,廖新田坦承,過去累積的憤怒,確實成為日後籌備學會的重要動力,然而他也強調,「台灣藝術史學會」是一個關心臺灣藝術史的社群,絕對不是服務特定政黨或政治取向的組織。

誠然,藝術並非隔絕俗世之外,每個成員必然會有各自對政治的價值判斷,但廖新田並不因此而先驗地認為,只有某一類型或專業人士,才有資格成為臺灣藝術史學會的成員。「我們學會中有的專攻書畫、有的精通唐朝藝術史。」廖新田甚至開玩笑說,如果今天馬英九總統願意認同這個以「台灣」藝術史為主體的組織,肯講「台灣」、重視並且肯定「台灣」,那麼學會也很樂意接受他各種形式的贊助與支持。

台灣藝術史學會對內部成員性質採取開放自由的態度,然而面對政府,可就沒有那麼包容了。未來學會將嚴格監督任何牽涉台灣藝術政策的決議和論述,護衛台灣藝術史的主體與價值,讓國家的歷史與台灣的藝術史可以重新連結起來。「美術主體性研究,在我看來,不是投入到運動中選邊站,或以壓迫、宰制一語帶過,而是呈現藝術與非藝術兩領域之間的連繫機制、運作狀況。」廖新田談話中體現的台灣藝術主體,廣納北宗與嶺南、東方與西方,水墨、水彩、膠彩、油畫與雕塑,不偏心偏食,樣樣都是珍寶好菜。對學會而言,重要的從來都不是要排除誰,而是知道我們是誰,並且珍惜、捍衛這份替自己存在價值發聲的權利。

台灣藝術史學會的未來展望

談到未來臺灣藝術史學會的運作,廖新田表示,除了提供入會成員定期聚會交流的場合,每年也將辦理主題性的台灣藝術史年會,同時規劃收費與免費的系列工作坊與講座,一方面向大眾推廣台灣藝術史,另一方面也作為學會自主營運的部分收入。至於學會內部,則以建立台灣藝術史和藝術家的資料庫作為首要任務,蒐集、統整過去已有的珍貴材料,並推動智庫資料的雙語(中、英文)、甚至三語化(中、英、日文),以落實學會國際化取向的宗旨。

無論是對外的活動推廣,或者學會內部的資料建置,網路與社群絕對是未來的主要的傳播管道,台灣藝術史學會也期許日後組織能夠透過更活潑有朝氣的方式,邀請社會大眾走進台灣藝術史的世界,藉此告別過去形單影隻的狀態,正式以團體身分展開與國際學術單位之間的交流,增進世界各地藝術研究者對臺灣藝術史的認識。

誰的美術節,誰的美術史

選定2016美術節,在國立歷史博物館建立台灣藝術史學會,對廖新田等人來說,並非一時隨機的決定,而是經過長期累積醞釀、深思熟慮後的結果:「組學會對我來說,跟從事社會運動沒什麼不同,或許就有點像是火鳥般,置之死地而後重生的感覺吧。」美術節的由來,依照網路資料相傳,大致認為是源於1940年代的上海。當時名為「中華美術學會」的組織,在舉辦首屆美術年會時,向官方提出申請,並於1946年獲得批准,訂定3月25日為美術節。隨著政府遷台,美術節當然也跟著政府的腳步來到台灣,順理成章地成為台灣人民的官方節日。

然而更加諷刺的或許是,今日臺灣的美術節不僅是藝術家最高榮譽——國家文藝獎的頒獎日,同時也是台灣藝術家陳澄波於1947 年3月25日遭中國國民黨槍斃的受難紀念日。陳澄波逝世幾年後,國立歷史博物館接著成立(1955),這個機構不僅成為中華民國政府遷台後的首座國立博物館,也是見證、書寫、保存國家歷史的重要基地。交織著榮譽與苦難、在地與彼岸,廖新田便是希望能在這充滿各種意義交錯的日子與場域,重新定義台灣藝術史的消亡跟重生。

與廖新田對談的時光,就像是無意間讀到的書本章節,簡短但深刻,也才體會到,美術節雖然不是假日,也沒有隨之奉上的佳餚美饌,但卻是所有珍視台灣藝術價值的人,從今而後,更加不能忘記的日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