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








(摘錄)
收存從史前到當代、從經典到庶民文史資料的「國家文化記憶庫」,將於明天(10/17)台灣文化日正式上線,盼承襲百年前台灣文化協會的精神,傳承台灣文化生命力。文化部次長李連權表示,一個國家若沒有記憶,就沒有文化,國家文化記憶庫作為文化銀行,除資料豐富,也透過cc授權讓資料自由流通,同時引動全民參與,更創造產值,期許國家文化記憶庫能成為台灣文化的拼圖,更藉由文化力,讓台灣成為世界的台灣。
歷時3年,整合22個縣市政府、117個民間文史單位、18個中央跨部會及12個文化部所屬博物館之力,共同推動國家文化記憶庫及數位加值應用計畫,包括「後場音像紀錄工作室」紀錄布袋戲大師陳錫煌完整的操偶手藝、「微笑唸歌團」蒐集楊秀卿老師等說唱藝人,以及當時藥商與電台的唸歌資料,展現台灣早期庶民傳唱記憶;風靡台灣5、6年級的《諸葛四郎》的7000多頁漫畫、1000多筆手稿數位保存、教育部國家教育研究院《台灣小故事101》、中央研究院數位文化中心《本草圖譜》數位博物館,提供台灣完整植物圖像。
李連權表示,計畫推動至今,從無到有,文化記憶是國家歷史最重要的部分,國家文化記憶庫就是是台灣的文化銀行,除擁有豐富的台灣文史資料庫,並透過開放授權,讓素材自由流通,同時也是容易親近的活資料,讓全民都能透過記憶庫追尋文化的根,更能與影視音產業結合,進一步創造產值。






文化部表示,未來將續推「國家文化記憶庫」前瞻2.0計畫,擴大主題式文化徵集,開發文化素材轉譯加值,進而結合AI數位科技,逐步建立文化知識圖譜,藉由文化力讓台灣成為世界的台灣。

